返回

我在无定河捞尸提取词条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797章 照尽红尘痴相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这些高僧们,便开始在各种场合公开表达对契此观点的反对。

    他们在讲经说法时,告诫信众们不要被这种“邪说”所迷惑。

    高僧们的言论传播后,便使得契此和他的《忏业经》成为了众矢之的。

    某日,一游方僧便是徒步三月,

    终于到了佛隐寺,其当众质问契此:“若屠夫诵经可成佛,岂非践踏修行苦功?”

    游方僧的声音洪亮,吸引了众多僧人和香的目光。

    大家纷纷围拢过来,想要听听契此如何回应。

    契此取寺前污泥涂于白绢,以清水泼之,

    泥中竟显莲花纹路,答曰:“净从浊出,佛性不择根器。”

    游方僧默然离去,三日后折返皈依,在佛隐寺待至圆寂。

    因为此事,佛隐寺便是再度出名。

    毕竟这游方僧并非是普通的和尚,而是以为赫赫有名的大师。

    诸多名寺古刹中的大师级人物,皆是游方僧的弟子。

    其不过是因为过惯了四处流浪的日子,方才选择一直在外漂流。

    事毕了,契此开始再度注解经文。

    他开始思考一些更为深奥的问题,如“我们从哪里来”,“又将到哪里去”。

    尽管他有无数神通威能,但对于此却是依旧不解。

    未过多久,因契此之名,

    前来求教的不止是有僧人,还有俗世之人。

    山下有一孩童不知晓沾染了什么怪病,高烧不退,气息微弱。

    其父母四处求医,却都不见成效,

    无奈之下,他们便是听闻了契此“真佛”的名头,便上了山到了佛隐寺来。

    契此虽说不懂医理,但是他却有山宝。

    山宝不仅仅能够归化万物,也能够洞察万物,下到微尘粒子,大到摩诃世界。

    契此观此孩童,便赠其院中野菊一朵,嘱“捣汁敷额”。

    父母携孩童下山,三日后孩童退热,百姓始称契此为“救世佛”。

    此后,佛隐寺内便常有百姓出入,只为契此大师出手救人。

    契此也是来者不拒,照单全收,近近三月便救下病人以千计。

    本就香火不断的佛隐寺,每日更是变得香络绎不绝。

    他们往往皆是身患病痛,来此为求见契此大师一面。

    不过契此在见多了人后,也不是什么人都会去救。

    他有三不救原则,一不救垂死之人,因其命数天定;

    二不救无自救之心者,既是自己都不想活了,那还救他作甚?

    三不救生活可自理者,病痛既是不会影响生活,契此也自是不理会。

    不过即便是如此,佛隐寺的门槛也是每日都快被踏破。

    香们涌入佛隐寺后,斋房和讲经堂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。

    因为契此大师,通常便只会出现在这两处地方。

    至于藏经阁乃是佛隐寺重地,非出家之人不可入内。

    云淮主持看着寺内熙熙攘攘的人群,心中满是忧虑,

    毕竟这样一来,弟子们正常的修行也都做不到了,只能每日夜地接待香。

    他思来想去,便命僧人限制每日入寺人数。

    然这一决定,却引发了部分香的不满。

    他们认为自己不辞辛劳赶来,只为求得生机,

    却被拒之门外,实在不合理。

    契此知晓此事后,便提议增设“晨钟暮鼓”,分时段引导香进入。

    云淮主持听后,觉得这个办法可行,便采纳了契此的建议。

    不过在这段时间内,饶是契此并非凡人,但也感觉到众生皆苦。

    他深知病痛不仅折磨人的身体,更煎熬人的心灵。

    佛法倡导慈悲为怀,普度众生,

    而解除百姓的病痛,又何尝不是一种度化呢?

    于是契此决定写出一本经文,想要借佛学而说医术。

    有了这个想法后,契此便开始着手准备。

    他在脑海中构思着经文的大致内容,思索着如何将佛法与医术融合。

    经过三月,这本经文逐渐有了初步的模样,他将其命名为《佛说慈悲医心经》。

    契此将经文分为三卷。

    上卷医心,以“四无量心”为主,畸慈、悲、喜、舍疏导郁结,详解禅定调息之法。

    中卷医身,其中记录百种常见草药图谱及炮制口诀,如“金盏菊曝干三蒸,合檀香末可镇邪热”。

    下卷医世,其中内容强调“治病须治贫”,指导僧人协村民开药田、建义诊寮房。

    争议初现:有僧人质疑“僧人涉俗务过深”,契此写出“药师佛十二大愿”回应,二人达成“只传医理,不营药肆”的约定。

    然当契此的经文初稿在寺内传开后,也是引起了一些争议。

    有僧人对此提出质疑,他们认为僧人本应专注于清修,

第797章 照尽红尘痴相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